
面對網(wǎng)絡上充斥的“毒疫苗”“殺人疫苗”“奪命疫苗”等字眼,一位兩歲孩子的母親用“心驚肉跳”形容自己的感受。一篇2013年的舊文《疫苗之殤》在朋友圈的廣泛傳播,在混淆“疫苗不良反應”與“不良疫苗反應”概念的同時,也令公眾的恐慌情緒進一步升級。
失效≠致病
對各種關于問題疫苗的信息,中科院院士、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十分憂心,在他看來,將非法行為與疫苗一分為二來看,事情并不復雜,但無論如何“堅決不要否定疫苗”。
“中國疫苗質(zhì)量還是相當可靠的。”高福透露,自建國以來,我國在天花、乙肝、脊髓灰質(zhì)炎等疾病的防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。例如,建國至今,乙肝病毒攜帶人數(shù)已從人口的20%,下降至約1%~2%。
“疫苗已經(jīng)是被認可且非??茖W的預防疾病的手段。”高福強調(diào),“如果不打疫苗,我們國家的乙肝、脊髓灰質(zhì)炎、天花這些疾病肯定會卷土重來。”
正如福建某醫(yī)院的一位醫(yī)生所說,“因恐慌不打疫苗導致的最終后果,就是社會群體免疫力下降,疾病肆虐。”
此前報道顯示,這次的問題疫苗是未經(jīng)嚴格冷鏈存儲運輸而導致失效,并非所謂的“毒疫苗”。“失效疫苗的問題在于接種后沒有效果,但不會因此致病。”高福說。
3月23日,國家衛(wèi)計委回應非法經(jīng)營疫苗案稱,未發(fā)現(xiàn)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增多。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科學家的分析:無效疫苗帶來的人體安全風險很小。事實上,公眾對無效疫苗安全風險的擔憂,部分源于對疫苗失效與“疫苗不良反應”的混淆。
對于疫苗可能產(chǎn)生的不良影響,醫(yī)學上主要有兩類:一類是幾率很低的不良反應;一類是偶合反應。“一些疫苗對一定的個體可能會有不良反應。”高福解釋道,偶合反應則是巧合因素,例如在打疫苗前雖無癥狀,但卻已感染流感病毒,恰好在接種疫苗后表現(xiàn)出了流感癥狀。
高福介紹稱,疫苗所存在的一定的副作用,歸根結底在于科學對于病毒認識的局限性。
疫苗市場流通不能因噎廢食